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之家
会员之家
学术交流 | 《航空学报》2025亮点文章——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费庆国教授团队: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
学术交流 | 《航空学报》2025亮点文章——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费庆国教授团队: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5《航空学报》亮点文章空天飞行器是结构-功能高度一体化的新质装备,需实现力、热等承载特性和透波、隐身、射频等电磁特性的融合。首先,分析了空天飞行器的主要特点及需求,构建了空天飞行器承载/透波/隐身/射频一体的四面体设计体系;其次,分析了天线罩、隐身蒙皮、综合共形天线等3类典型电磁功能结构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的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多物理场耦合、极端环境适应、多功能融合、智能响应及控制等关键问题。引用格式杨利鑫, 李彦斌, 费庆国*. 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J]. 航空学报, 2025, doi: 10.7527/S1000-6893.2025.31808.点击以下标题下载论文全文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pdf空天飞行器突破了传统飞行器的速度与空间限制,其飞行包线大幅拓展、任务剖面变化繁多,对其电磁功能结构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高超声速飞行使空天飞行器面临长时间、强耦合、高量级的力热复杂服役环境,这对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的耐高温性能与承载能力提出严苛要求。同时,空天往返、可重复使用的特性,进一步强化了对结构耐久性和重复使用的指标要求,以确保在全飞行周期内保持结构完整性。另一方面,作为高对抗领域的重要平台(可承担空间侦察监视、预警及发射任务),空天飞行器需具备高精度远程探测、全向宽频隐身、实时态势感知等多元电磁功能,这推动了电磁功能结构突破单一功能局限,向集成透波、隐身、射频及智能控制的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的耐高温/承载等结构特性和电透波、隐身、射频等电磁功能的协同实现,不仅是提升其对抗效能与生存能力的核心支撑,更能为其在未来对抗环境中提供全面且灵活的信息支持与对抗手段。因此,发展兼顾耐高温/承载与多元电磁功能的电磁功能材料/结构体系,对空天飞行器的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1 承载/透波/隐身/射频设计体系针对空天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全向宽频强隐身、实时探测追踪等需求,提出了一种集承载、透波、隐身及射频功能于一体的设计框架,简称为LWSR(Load-Bearing, Wave-transparent, Stealth, and Radio-frequency)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功能:(1)承载功能:在满足静态/动态力学承载性能的基础上,融入耐高温气流冲刷、重复使用次数等极端环境适应性指标,确保飞行器在跨大气层往返飞行的全生命周期内保持结构完整性。(2)透波功能:与天线罩、天线窗等关键透波结构形成深度关联,不仅需保护内部天线等设备免受外界极端耦合环境(如高温、高压、振动、噪声)的影响,更要作为高性能电磁透明窗口保障射频信号的高效传输。(3)隐身功能:需在宽频段内实现雷达、红外、可见光等多物理场信号的协同抑制,通过结构-材料-电磁特性的多尺度协同设计,破解高超声速飞行带来的隐身性能衰减难题,显著降低被敌方探测系统截获、识别和定位的概率。(4)射频功能:与透波功能形成深度耦合,通过集成相控阵天线、智能蒙皮等新型射频载体,实现空天飞行器与地面指控中心、卫星星座及其他平台的实时信息交互,同时具备电磁侦察、电子对抗等主动射频对抗能力。图1 典型空天飞行器及电磁功能结构四面体框架左图来源:WEILAND C. The aerodynamics of real space vehicles in the light of supersonic and hypersonic approximate theories[J]. CEAS Space Journal, 2020, 12(1): 85-96.图2 电磁功能结构承载-透波-隐身-射频(LWSR)多功能一体示意图尽管电磁功能结构领域已有较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多聚焦于LWSR设计体系的单一节点、棱边或平面,对整个LWSR四面体体系的综合研究仍显不足,存在极端环境适应性、多功能融合、多物理场耦合、智能响应及控制等一系列关键难题,制约了电磁功能结构在空天飞行器中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有必要针对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开展承载/透波/隐身/射频一体化分析及设计研究。 2 电磁功能结构研究进展2.1 天线罩结构空天飞行器具有速域宽、空域高的显著特点,其天线罩结构面临极端复杂的气动力/气动热耦合环境,不仅需承担保护内部天线阵列免受外部极端力/热环境干扰的任务,还需作为高性能电磁透明窗口保障射频信号传输,更需集成隐身能力以降低被探测概率。天线罩设计应用主要涉及3个核心方面:透波材料选型、透波结构优化及隐身频率选择表面(FSS)设计。针对空天飞行器天线罩的极端环境适应性需求,国内外已发展出系列Si-B-N-O系列透波材料体系,实现了天线罩结构在1200℃高温环境下的长时稳定工作,部分材料甚至可耐受1400℃高温的持续考验,为高温透波技术奠定了重要材料基础。但现有研究过度依赖材料本身的性能提升,却忽视了天线罩结构设计对材料电磁参数变化的补偿作用,导致透波材料的性能潜力未被充分挖掘,造成技术资源浪费,需从“载荷-材料-结构”匹配的系统角度出发,以耐高温设计方法为核心,将透波材料的实际使用温度由电磁参数稳定温度提升至材料自身耐热极限,从而在现有材料体系下拓宽高温适用范围。尤为关键的是,耐高温隐身天线罩的研究仍显滞后,亟需在耐高温阻性材料、功能性金属材料及FSS结构的承载-隐身-透波多功能融合设计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2 隐身蒙皮结构随着现代雷达探测技术向宽频段、高分辨率方向快速发展,飞行器的隐身能力已成为决定其生存与对抗效能的核心指标。空天飞行器所面临的极端服役条件,对隐身蒙皮结构提出了远超传统航空器的严苛要求。这类结构不仅需满足“薄、轻、宽、强”的基础吸波特性标准,也需具备卓越的耐高温稳定性与结构承载能力,才能确保在全飞行剖面内持续发挥隐身功能。国内外已围绕高温吸波材料开展系列探索,如陶瓷基吸波复合材料、耐高温纳米吸波涂层等,在1000℃以下环境实现了吸波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初步平衡。同时,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理念逐步渗透,通过蜂窝夹层、格栅骨架等构型创新,部分方案已能在中温段(600~1 000℃)兼顾宽频吸波与基础承载需求。但现有研究仍存在显著局限:(1)传统设计中电磁性能与承载性能的研发体系相互割裂,材料配方优化与结构力学设计缺乏协同,导致“高温下吸波性能骤降”或“强承载时吸波带宽收窄”的矛盾难以调和;(2)在1200℃以上高温环境中,吸波剂的电磁参数稳定性、基体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等关键指标仍未突破瓶颈;(3)多模式复合隐身技术滞后,雷达/红外/可见光等多物理场信号的协同抑制机制研究不足,宽角域的吸波性能衰减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因此,如何通过跨尺度结构设计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实现高温承载与宽频多模隐身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突破方向。2.3 综合共形天线结构相较于传统分离式天线-天线罩系统,综合共形天线结构通过与飞行器蒙皮、翼面等气动外形的一体化设计,在降低飞行阻力、减少雷达散射截面及优化内部空间利用率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共形天线结构已形成3类典型形态:基础共形天线、共形承载天线及耐高温共形天线。其中,共形天线与共形承载天线通过结构-电磁特性的协同设计,实现了与载体外形的精准贴合,在满足气动承载要求的同时保持了优异的射频性能,已在亚轨道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等平台得到初步应用。针对高温环境,耐高温共形天线通过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耐高温金属基天线单元等技术,已实现中温段(600~800℃)的短时稳定工作,为超高温环境应用奠定了基础。当前研究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1)空天飞行器面临的长时超高温(1000℃以上)、强气流冲刷环境,使共形天线的材料体系与结构设计遭遇瓶颈:现有耐高温共形天线多依赖单一材料的耐热特性,缺乏“隔热、耐热-冷却”一体化设计,难以满足数小时级超高温环境下的电性能稳定性要求;(2)多功能集成深度不足,现有系统虽能兼顾耐高温承载与射频功能,但在多模式隐身(雷达/红外)、选择性透波等功能融合方面仍显滞后,制约了全频谱、全向隐身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3 展望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性能分析、结构设计及制备技术并不完全成熟,针对电磁功能结构的多物理场耦合、极端环境适应性、多学科/多功能匹配设计、智能响应及控制等4类典型问题,尚需开展进一步研究。(1)电磁功能结构的力-热-电磁-电路多物理场耦合分析高超声速飞行使空天飞行器面临着严酷的气动热/力/噪声/电磁使役环境,其电磁功能结构的应用存在结构耦合性能分析方法不足、一体化设计难、试验验证手段缺等问题,尤其是在具有复杂微元(如点阵、频率选择表面等超材料)的电磁功能结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力-热-电耦合试验平台及相关试验标准方面,已经成为制约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高水平设计的重要因素。(2)电磁功能结构对极端力/热/振/噪耦合环境的适应能力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提升,处于飞行器尖锐前缘的电磁功能结构需承受的热载荷越来越高,电磁功能结构必须能承受更高的使用温度,除发展具有更高耐温性能和更高介电常数稳定性的高温电磁材料外,还应发展“载荷-材料-结构”匹配的设计方法,确保电磁功能结构在时变高温环境下具备稳定、优异电磁性能,以进一步提升电磁功能材料的使用温度;同时,空天飞行器具有空天往返、重复使用的特性,对电磁功能材料、结构的耐久性和重复使用性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3)受限空间内承载/隐身/透波/射频结构的多学科优化设计面向未来空天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高精度远探测、超宽带强隐身、实时态势感知等需求,其电磁功能结构不仅要具有耐高温、可承载的结构特性,更需具备优异的射频、隐身、透波等电磁功能,即需要实现承载/隐身/透波/射频的多功能融合;高超声速气动外形-隐身外形的一体化对空天飞行器的形状有极高的要求,其电磁功能结构的安装位置、剖面高度要求十分严苛。因此,开展受限空间内承载/隐身/透波/射频的多学科优化设计对发挥空天飞行器的极限性能具有重要意义。(4)综合共形天线结构的智能响应及控制在当前电磁功能结构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涌现出波束自适应调控、可重构响应、实时健康监测、智能控制等理念。近年来,数字孪生、机器学习、智能算法等技术因其可极大简便物理世界与模拟世界的实时交互而备受瞩目。对于空天飞行器综合共形天线结构,通过融合多源信息感知,实现对飞行器自身状态和对抗环境的实时监测,结合阵列波束调控、可重构响应超表面以及数字孪生、机器学习等算法,实现耐高温可重构响应和耐高温智能感知与控制的综合,将有助于实现空天飞行器综合共形天线的智能响应与控制。 4 结论空天飞行器正朝着高空域、宽速域、空天往返、可重复使用的方向发展,电磁功能结构具备高度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特征,以承担极端的力/热/振/噪/电磁耦合载荷,实现多样、智能的探测/隐身/射频等电磁功能。目前,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电磁功能结构能够满足一定的多功能融合需求,但在材料/结构的更高使用温度、更强重复使用性能、更优电磁功能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在复杂结构耦合分析、多功能融合设计、智能响应与控制、高精度制造与天地一致性试验等方面还有诸多难点。因此,开展空天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的承载-隐身-透波-射频(LWSR)一体化设计研究是空天飞行器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技术。团队及作者介绍东南大学费庆国教授团队聚焦空天科技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主要从事新型飞行器研究。团队与航空/航天总体单位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长期承担重大专项与重大工程科研任务,研究成果在我国多型装备研制中获得应用。杨利鑫(第一作者),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航天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电磁功能结构的多功能融合设计方向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7篇。李彦斌,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秘书长,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航天系副教授、院长助理,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入选“仲英青年学者”计划、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计划,主要从事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费庆国(通信作者),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二级教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特聘教授,现任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兼任高速飞行器结构与热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空天机械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飞行器设计方面的研究。在《航空学报》、IEEE期刊、AIAA期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牵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
 2025-08-14   99
中国科协关于科技社团举办活动的若干管理规定
中国科协关于科技社团举办活动的若干管理规定
中国科协为端正工作作风,弘扬优良学风,指导和监督所主管业务科技社团履行行业自律责任,于近日颁布了《中国科协关于科技社团举办活动的若干管理规定》。为更好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形成良好学术生态,现予公布。中国科协关于科技社团举办活动的若干管理规定为加强中国科协业务主管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作风学风建设,重点整治当前科技社团所举办会议、论坛、培训、展览、评比、表彰等活动中的不良风气,制定本规定。第一条 严格活动审批。科技社团举办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国家使命,必须严格依章程决策,必须对活动主题、参加人数、持续时间、活动内容等事项严格把关。理事长对本社团主办、合办的活动负领导责任,秘书长负直接管理责任,监事长负监督责任,党组织负责人负政治把关责任。第二条 规范评比表彰。科技社团未经批准禁止设立评比表彰项目,禁止过多过滥设立表彰项目。严禁面向本社团业务领域以外单位和个人设立表彰项目,严禁以任何方式收取表彰对象任何财物。严格控制科技社团面向中小学生设立竞赛项目,经批准设立的竞赛项目严禁直接或间接收取任何费用。第三条 控制经费支出。科技社团应严格控制活动规模。禁止安排公款旅游、赠送贵重纪念品、安排高档消费活动或违规组织娱乐活动。主办国际活动应当遵循得体、平等原则,不得“穷大方”、摆排场。第四条 务实邀请嘉宾。科技社团举办活动必须以参加活动的所有科技工作者为中心,意向邀请人员必须对活动有重要实质作用。禁止硬拉党政领导站台,禁止以撑门面为主要目的邀请院士、国内外大奖获得者等专家出席活动。严禁超标准支付讲课费、咨询费等费用。第五条 规范接待标准。科技社团主办的国内各类会议、论坛、培训、展览、调研等,对参加人员参照相应职务职级接待标准,在限额以内安排其餐饮、住宿和交通工具等,严禁超规格、超标准、超范围接待;外事活动按有关规定标准执行,避免事事顶格安排。第六条 优化活动流程。科技社团举办的活动必须突出学术特色,弘扬优良学风,自觉维护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社团的社会形象。禁止举办“应景式”活动,禁止举办华而不实的活动,禁止举办只围着少数“大咖”转的活动。禁止在排桌签、念名单、照合影上耗费与会人员过多时间和精力。重要活动的绩效应当以适当方式向理事会或会员代表会议报告。第七条 禁止违规吃喝。严禁科技社团以任何名义购买烟酒或在接待费中列支烟酒支出,严禁以办公用品、会议或培训费用等名义违规报销餐费。各类活动餐饮接待禁止违规提供含酒精饮料、香烟、高档菜肴。禁止参加活动人员私自在活动举办场所聚餐饮酒。禁止科技社团负责人和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接受会员宴请。第八条 简化宣传报道。科技社团活动报道应当简明扼要,重点展现学术引领和科学普及价值,不把主要篇幅用在列举出席嘉宾和渲染大而不当的场景上。禁止发布违背科学伦理的信息。禁止夸大学者水平、个人贡献和学术成果价值。严禁在发言、报告、论文、手册、交流等方面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第九条 增强服务意识。科技社团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勤俭办事意识,经费应当主要用于为全体会员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严禁借举办活动名义享受超标准交通住宿等待遇、违规发放津补贴,严禁借举办活动名义购买、租用高档办公场所和办公用品,严格控制公款购置车辆。本规定由中国科协学会党建办公室负责解释并受理举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中国科协之声)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2025-08-06   62
喜报 | 我会理事单位【东菱振动】入选江苏省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名单
喜报 | 我会理事单位【东菱振动】入选江苏省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名单
近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发布《江苏省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名单》。其中,我会理事单位【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入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部署,推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有关专项任务,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国知发运字〔2024〕6号),以快推动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将专利制度功能转化为创新发展强大动能。经申报、推荐、遴选、审查等环节,江苏共500家中小企业进入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 业务范围涵盖高端装备研制、测试试验服务、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等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航空、船舶、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领域。先后承担了神舟系列、天宫系列、嫦娥系列、风云、北斗等重大项目的试验配套服务。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专利优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光荣称号。
 2025-07-03   148
优秀成果展示 | 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10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
优秀成果展示 | 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10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
1项目名称10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2主要完成单位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3项目简介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是宽频域内模拟大型被试件实际使用动力学环境的重大科研仪器,主要用于发现被试件结构设计缺陷、检验被试件动力学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针对国内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存在驱动能力弱、发热量大、大负载下控制性能差等问题,无法满足我国航空、航天、交通、船舶等领域国家重大工程大型装备研制的试验需求。本项目在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支持下,通过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突破了关键技术,研制了世界最大10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在神舟飞船、探测器和载人资源舱等国家重大工程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6件;以胡海岩院士为主任、翟婉明院士为副主任的专家组鉴定认为:总体水平国际领先。4项目创新亮点发明了轻质高强动圈结构及动圈可靠导向技术,研制了超大型功率放大器,解决了试验系统可靠驱动难题。提出了超大功率驱动双螺旋耦合温升抑制方法,动圈自适应高效冷却控制技术,研发了超大功率驱动并联式冷却系统,解决了超大推力试验系统高效冷却难题。提出了超大型功率放大器并联均流控制方法,强负载扰动下高精度功率谱复现控制技术,系统全状态可视化监测平台,解决了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高性能运行控制难题。5项目社会影响该成果授权俄罗斯发明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26件,获软件著作权5件,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世界之最科技成果。项目成果在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火星探测器和载人空间站资源舱等国家重大工程高端装备推广应用,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央广网、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在科技强国建设浪潮中,东菱公司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敢于先行、敢打头阵,除了自主研制的10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近年来还推出了长冲程试验系统、加速台车、双波冲击试验机、新型复合材料离心试验机等多项创新成果。未来,东菱公司将锚定更高目标,持续深耕前沿科技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地,以更多突破性成果助力行业升级,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强劲动能。
 2025-07-03   135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各广大会员、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维护振动工程领域学术研究的纯洁性与公信力。为此,我们特向广大会员及科技工作者发出学术自律倡议书,号召全体同仁携手并进,共同守护学术净土,推动学科创新发展。一、坚守学术道德,夯实诚信基石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承诺,将始终坚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可靠,不篡改、不伪造研究成果,以实际行动捍卫学术尊严。规范署名制度:明确成果贡献者的权益,坚决抵制“挂名”“搭车”等不当署名行为,确保学术成果的公正性。尊重知识产权:在引用他人成果时,我们将严格遵守知识产权法规,规范标注来源,坚决抵制剽窃、抄袭等侵权行为,共同维护学术界的良好风气。二、强化科研管理,提升研究品质完善科研过程:我们将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建立完整的实验记录与数据存档制度,确保研究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为学术成果的质量提供坚实保障。合理使用经费:恪守科研经费使用规范,坚决杜绝虚假立项、套取经费等违规行为,确保每一分经费都用在刀刃上,推动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严谨学术交流:在学术报告中,我们将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不夸大研究成果的价值,不隐瞒研究的局限,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学术交流氛围。三、加强学术监督,共建评价体系完善评审机制:我们将严守“双盲评审”原则,完善学术评审机制,坚决抵制人情评审、利益输送等不正之风,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建立调解机制:针对学术纠纷,我们将建立专业的调解机制,通过专业渠道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维护学术界的和谐稳定。加强监督与管理:根据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和学会有关文件精神,特开通违规行为举报通道(邮箱:jszdgcxh@163.com)。四、营造良好氛围,担当社会责任倡导治学精神:我们倡导“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反对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鼓励大家以长远眼光和坚韧毅力投身于科研事业。促进学术合作:建立跨机构学术合作规范,明确合作各方的权责关系,共同维护良性竞争环境,推动振动工程技术的交流与进步。加强伦理审查:在学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将加强伦理审查力度,确保振动工程技术应用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2025年2月24日
 2025-03-14   273
会员风采 | 2024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于静巍(博士)
会员风采 | 2024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于静巍(博士)
2025本期人物个人简介于静巍,工学博士,金陵科技学院讲师,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毕业于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期间赴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Composite Materials Group联合培养。2023年7月入职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高速飞行器耐高温复合材料动强度评估相关研究,围绕动载荷下C/SiC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失效评估等问题,建立了率相关的强度准则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为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和评估提供理论和工程支撑。(1)揭示了 C/SiC 复合材料疲劳损伤行为开展了 C/SiC 复合材料单调加载、加载/卸载、循环加载等试验研究,分析了迟滞、刚度退化、能量耗散、疲劳断裂等行为,通过细观形貌的观测,掌握了基体开裂、纤维-基体界面脱粘、纤维断裂等细观尺度上的损伤行为,进而评估了各类失效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2)建立了 C/SiC 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应变率效应的量化表征模型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的单调拉伸试验,研究了应变率效应对 C/SiC 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失效机理和承载极限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考虑应变率效应的动态强度准则,并将区间不确定性因素引入至其中,提高了动态强度准则的适用性。科研成果在ASME JPVT、Ceramics International、复合材料学报等机械工程和复合材料领域期刊发表论文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项。荣获2024年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优秀硕博士奖。科研体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5-01-22   539
会员风采 | 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宿柱
会员风采 | 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宿柱
2025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宿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科研人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秘书处学术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担任《振动工程学报》英文编辑和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直升机旋翼动力学、气动伺服弹性系统建模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旋转梁动力学弹性分析、实验研究飞机壁板气动弹性动力学建模及颤振分析建立了弹性边界功能梯度压电结构动力学分析模型,揭示了边界、结构和材料参数对结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发展了一种功能梯度耦合结构动力学建模方法,揭示了不同结构之间振动传递机理。建立了复杂边界下壁板高超声速热气弹耦合分析模型,揭示了复杂约束下气动弹性耦合机理。建立了弹性约束下旋翼桨叶气弹耦合模型,预测了弱约束下单桨叶的颤振行为。科研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AIAA Journal》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1篇,SCI他引13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22次,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第三作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多功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获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和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A类资助。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JKW重点项目。2017年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8),2020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学者”创新奖;2021年入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者”人才计划。科研体悟科研需要积累,唯有不断的积累和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科研中获取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2025-01-22   516
会员风采 | 2024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业守
会员风采 | 2024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业守
2025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徐业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硕导、讲师。东南大学至善学者、江苏省双创博士。中国-巴基斯坦重大基础设施智慧防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秘书。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以国家公派联合培养方式前往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开展合作研究。2020年6月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9月入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粘弹性材料微细观力学行为、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减震材料耗能特性分析、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性能优化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了粘弹性材料微细观力学行为及耗能机理,提出了粘弹性材料分数阶微观链结构力学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研究了粘弹性材料的宏观动态力学性能,提出了基于分子模拟的粘弹性材料阻尼性能提升及配方优选方法。改性NBR粘弹性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开展了柔性电子设备的器件性能优化与设计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Medicine、Small等国际顶级期刊。柔性设备的力学与热学稳定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双创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ASCE、ASM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31篇,发表Science主刊论文1篇,Nature子刊论文2篇,以第一作者发表ASCE、ASME等行业内国际顶刊论文1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荣誉情况2021年获评为东南大学至善学者、江苏省双创博士2021年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吕志涛院士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3年获得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24年获得日内瓦国家发明博览会金奖2024年获得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25-01-10   592
会员风采 | 水工振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曹翔宇
会员风采 | 水工振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曹翔宇
2025本期人物个人简介曹翔宇,1992年7月生,工学博士,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高工,兼任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水工振动专委会副秘书长。2015年于东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本科毕业,2021年于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系博士毕业,2021年7月入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料结构研究所。研究方向致力于大坝、水闸、堤防等涉水工程安全防控与提能延寿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围绕涉水工程时空监测数据深度挖掘、水工病害无损感知技术、水工结构应急抢险关键技术及装备等方面开展研究。(1)团队聚焦水工建筑物智能化监测、检测领域,提出了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的拱坝震后损伤诊断方法、面向最优化损伤诊断的感知策略和故障传感器的自校正方法,破解了传统诊断方法难以甄别结构性特征变化和非结构性特征变化的难题,初步实现了拱坝在震后复杂多变环境中损伤状况的自感知、故障传感器的自诊断及监测误漏报数据的自重构。此外,搭建了室内水工建筑物水下检测、修复试验平台,为水下损伤检测处置流程化、模块化、质量控制及处置效果提供技术支持。(2)团队聚焦水工建筑物的应急处置领域,利用水对地形的天然自适应能力和冰自身的抗剪、抗拉压性能,提出了“水囊-冰塞”协同预应力临时封堵系统,研发了适用于深水、大直径隧洞水下运输就位、安装、拆除的冷冻器施工技术,守住了大中型水库深孔闸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底线。研发成果可直接服务于水利、供水管网等领域面临的实际临时封堵需求,可有效降低封堵风险、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1项、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1项。依托项目支持,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3篇,参编行业标准1项、行业指南1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获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加20余项水利和交通工程检测和安全评价项目。担任建筑结构学报、水力发电学报、Engineering Structures、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期刊审稿人。科研体悟科研上,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解决真问题,衔学术纯粹之心,不慕古留今,不怠创新求索;生活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追求真美好,秉青衿不辍之志,不囿于常规,不竭热爱追求。
 2025-01-02   1449
123 共29条 3页,到第 确定
会员申请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留言